
菜谱烹饪 地域特色是什么 食材做的呢

志愿军入朝作战吃的“炒面”是用什么做的?
50年代初的朝鲜战争,是一场不对称的战争,一边是装备了现代化武器、拥有制空权的联合国军;一边是手握万国武器,缺少汽车和飞机的志愿军战士。
当时我军面临的困难超乎想象,除了武器上的差距,还有后勤供应上的差距。
众所周知,美军的后勤补给非常到位,前线美军的生活跟在本土没有区别,他们在战壕里可以吃到奶类、肉类、汉堡、薯片等上百种食品。而我们的战士吃的则是粗茶淡饭,有时候连这些都吃不上,甚至连开水都喝不上。
战争开始的前几个月里,我军的运输车辆就被炸毁1300多辆,占总运输车辆的一半还多。
不仅如此,美军飞机还对我军运输线进行狂轰滥炸,道路被炸得坑坑洼洼、桥梁被炸得支离破碎。
“联合国军”李奇微将军还疯狂叫嚣说:“我们要完全切断中国军队的后勤供应线,把那些中国军人饿死、困死。”
在这种情况下,我军面临严峻考验,首先要解决的是志愿军战士的吃饭问题。
拿破仑说,“军人是靠胃打仗的”;一支饿肚子的军队是打不了持久战的。
在此情况下,炒面登上了历史舞台,成为打赢朝鲜战争的功臣。
但是大家熟悉的炒面,是将面条做熟,然后再用油炒,在里面加上蔬菜和肉类,不仅味美可口,而且营养丰富。
抗美援朝时期,我军吃的很差,直接形容就是“一口炒面一口雪”。
刚开始听到这句话的时候,还以为志愿军吃的炒面就是咱们现在街头卖的那种炒面,但后来仔细想想不对,这玩意儿在当时,也不适合做军粮啊。
更何况,据说美军的麦克阿瑟曾尝过志愿军的炒面,直接一口喷了出来,简直难以想象这是能够吃的东西,如果真的是现在这样的炒面,绝无可能。
正所谓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!无论古代还是现代,这个道理都是对的,对于行军打仗来说,有充足的粮食供应关乎胜负,也关乎战士们的性命,绝对不能马虎。
打仗不仅是看前线拼得怎么样,也要看后勤补给,是一场综合国力的比拼。
可是抗美援朝时期的我国,那真的是一穷二白条件奇差,不仅军事装备非常落后,根本就没有制海权与制空权,就连后勤的保障,也是非常艰辛的,说多了都是泪。
炒面是我军曾经著名的军粮。甚至很多70、80后童年记忆中,基本都吃过这种“零食”。炒面俗称“焦屑”,小时候吃的“焦屑”通常是由农村唾手可得的全麦干面粉炒制而成,加上白糖、猪油,用热水冲泡而成,那个香味简直了。
焦屑高碳水、高热量、高脂肪、高糖份,可谓能量***,但是长期吃的人胃都不好。所以80、90年代,很多当兵的归来,训练中长期以焦屑当辅粮的,胃都不好。
不过上世纪50年代,“焦屑”成为志愿军的军粮,其实是种现实无奈,但同时也是那一代伟人们的智慧。
志愿军出国打仗 最大的难点其实还不在于落后的装备,而在于脆弱的后勤供给线。战争初期,由于志愿军不掌握制空权,所以即便国内后勤给养也很难顺利运到前线。
为了解决前线志愿军的吃饭问题,负责志愿军后勤的东北军区司务长李聚奎将军可以说愁坏了。这让他想起来抗战时期,老乡给的一把炒面曾经帮自己渡过难关的经历。于是开始试制炒面,炒面可以长时间保存,方便携带,并且面粉本身的养份相对充分。
在李聚奎将军向志司汇报后,很快得到了彭老总的认可。于是开始试制推广,国内曾经掀起一股为志愿军炒军粮的热潮,就连周总理也亲自参加了为志愿军炒军粮的活动。到1951年6月份,从国内运往朝鲜的炒面超过3万吨。
和我们后来吃到的焦屑不一样的是,虽然志司曾明确规定了炒面的成分,但还不能够达到后来焦屑的热量水准。
炒面基本是由面粉组成,但也只能占到70%,加入了30%的高粱或者玉米粉作补充,并且加入了0.5%食盐。到后期面粉不够,又用黄豆、大米粉作为替代品,完全没有后来的猪油和白砂糖。
所以说当时国家的困难是一目了然的,而我们的志愿军先烈们,就是穿着单衣,窝在雪地里,还有热水泡炒面,只能一口炒面,一口雪,打败武装到牙齿的敌人的。
志愿军的礼拜攻势,实际上都是维系在那一袋袋的炒面上。因为志愿军战士随身携带的炒面,正好可以吃一个礼拜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wsbww.com/post/9002.html发布于 2024-04-1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