食谱的由来 食材有哪些
一日三餐的由来?
现代人都习惯于一日三餐,实际上秦汉以前人们一天只吃两顿饭。由于农业不发达,粮食有限,即使两顿饭也要视人而待。《墨子·杂守》说,兵士每天吃两顿,食量分为五个等级。第一顿称“朝食”或“饔”,在太阳行至东南方(隅中)时就餐。第二顿称“飧”或“食”,在申时(下午四点左右)进餐。对于进餐时间,古人讲“食不时不食”(《论语》)。在不应进餐的时间用餐,被认为是一种越礼的行为或特别的犒赏。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记载,项羽听说刘邦欲王关中,曾怒而下令“且日享士卒”,借此犒劳将士,激发士气。
汉代以后,一日两餐逐渐变为三餐或四餐。并且,三餐开始有了早、中、晚饭的分称。早饭,汉代称为寒具,指早晨起床漱洗后所用之小食。至唐代,寒具始有点心之称。《能改斋漫录》云:“世俗例以早晨小食为点心,自唐时已有此语。”至今,我国许多地区仍称早饭为早点。午饭,古人曾称之为“中饭”或“过中”。
一日两餐时,人们认为“贤者与民并耕而食,饔飨而始”(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),用过飨食,便意味着一日时间的流逝。而今天人们常用“一日三餐”之词来表示对时光的不同情感,其中包括惜时者的感慨。
一日三餐已经是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,可为什么是三餐而不是两餐或者五餐呢?这还要从一个古老的传说说起。
相传,在古代,人们努力劳作,却很难得到足够的食物。有时候,他们一天吃一顿,有时几天才能吃一顿,总是挨饿。玉皇大帝得知此事后,便令水牛星下界告诉人们:“为了使你们精力充沛地劳作,你们可以每三天吃一顿饭。”不过,水牛星记错了玉皇大帝的命令,他到达人间,向人们宣布:“玉皇大帝说你们可以一日三餐,不会再挨饿了。”
当他回到天庭,向玉皇大帝复命后,玉皇大帝勃然大怒。“我说的是三天吃一餐,而不是一日三餐。”水牛星由于传错指令,被玉皇大帝派到人间,***人类耕作,从而帮人类实现了一日三餐。
一日三餐的观念与词语的出现,无疑是一日三餐制成为定制的标志,故可以断言:从元代起三餐制正式形成。
从以上几种观点可见:我国三餐制确立时间从战国说,到汉唐说,直至元代说,相差了近两千年,各执其辞,由于衡量三餐制确立的标准不一,故也难以达成共识。
贡菜、响菜、皇帝菜,苔干这些名字是怎么来的?
贡菜又名苔干、响菜、山蜇菜、苔菜。
为什么叫响菜呢?是因为它吃起来很响有着嘎嘣的声音。听说还是周总理还亲自给它命名响菜的呢!
贡菜的由来是相传它早在宫廷的时候就已经有了,那时候它是宫廷里才能够吃的上的菜,每年都会有农民像朝廷上供此菜,所以又叫贡菜。
山蛰菜的由来是因为其味道如海蜇,所以被称之为山蛰菜。
苔菜晒干了,自然叫苔干了。
贡菜又名苔干、响菜、山蜇、苔菜,为一年生草本植物,其色泽鲜绿、质地爽口、味若海蜇,食用价值极高。栽培历史有两千二百多年,是一种纯天然的绿色高档脱水蔬菜。清乾隆年间曾进贡朝廷,后年年进贡朝廷,故称之为“贡菜”。因其食之有声音,清脆爽口,六十年代被周恩来总理形象地称之为“响菜”, 83年首次出口日本、韩国等东南亚国家,吃起来又有海蜇的响脆声,被国外客商又称之为 “山蛰菜”名扬海外。
苔干,是鲜苔经过扒皮利起晒干而成的蔬菜,鲜苔类似于莴笋,但比莴笋更粗、长,口感也类似莴笋很清脆,淡淡的清香。经过多云微风天气的晒制,鲜苔终于完成了胖纸们的终究梦想,“瘦成了一道闪电”。晒干后的苔干变得有点干瘪瘪的,颜色层亚绿色,不过经水浸泡后,会恢复到原本的翠绿,无论是做开胃菜,还是主菜口感都“引人入胜”,是十分健康的菜干。苔干可以凉拌,可以爆炒,腌制后更是色香味浓,配料不同有咸有辣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wsbww.com/post/9822.html发布于 05-10